English

光线背后的故事

2001-03-14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爱的影像回响

美国摄影家阿尔弗雷德·斯蒂格里茨(1864——1964)与画家乔治娅·奥基芙的爱情故事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段佳话。作为一个富于创造才能的摄影家,斯蒂格里茨也以别具一格的摄影方式来表示他的爱情,并开拓了摄影表现的新领域。

在奥基夫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青年画家时,慧眼识英才的斯蒂格里茨就以他的远见卓识将她推荐给美国艺术界。与此同时,这两个美国现代艺术史上的传奇人物也为彼此的强烈个性所吸引,双双坠入爱河。此时,斯蒂格里茨就以他的照相机作为一种表达他炽热爱情的工具,以摄影的方式与奥基茨进行了一各非摄影莫属的感情交流。

据奥基夫回忆,斯蒂格里茨在画室中预先放置了三脚架并在其上安装了照相机,使自己处十一种可以随时进入拍摄的状态。一旦灵感涌现,他就马上动手拍摄奥基夫。由于当时的感光材料感光速度还很低,因此拍摄一张照片往往需要三四分钟的曝光时间。如果在曝光过程中奥基夫稍有晃动,他甚至会大发雷霆。

斯蒂格里茨以一种不容他人染指的急迫、密平的视线将奥基夫包围,细细审视气质、容貘均极富个性的奥基夫。通过对她身体各个部位的细细端详与拍摄,他执拗地从恋人的身体寻找、发现生命的韵律与爱的灵感,以摄影这个独特的方式来感受恋人的一切,咀嚼他们的爱情。在斯蒂格里茨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中,他曾经充满激情地以一种急促的语气这么写道:“在拍照片/想给你看/你看了一定会高兴/不作裁剪/直截了当/清晰/不加放大/轮廓分明地、随心所欲地从心理上概括的女体的、宇宙的各个部分/头部/胸体/脚/手。”他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从奥基夫的内心世界,接近了奥基夫这个非凡女性的真实。

在拍摄中,不管奥基芙处在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斯蒂格里茨都以照相机,急切地捕捉她的表情与身姿的种种微妙变化,而奥基芙也是非常地配合,不管斯蒂格里茨提出什么样的要求,她都尽力配合。就像奥基夫所回忆的,两人当时是在一种“热情与兴奋”中拍摄这些照片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斯蒂格里茨的这些作品可说是两人密切合作的爱的成果。斯蒂格里茨的摄影证明,摄影也是一种爱的方式,摄影家可以通过摄影与他(她)的恋人,妻子(丈夫)进行一种别具新意的感情交流,见证他们的爱情,并将其固定为影像这第么一种特殊的形式。

斯蒂格里茨是一个对包括摄影在内的的美国现代艺术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摄影家。他与爱德化·斯泰肯,克莱伦斯·怀特等人,于1902年发起组织以追求摄影本身的表现物质为宗旨的摄影分离运动,这是一场给美国摄影带来了根本变化的艺术探索运动,而斯蒂格里茨则是他们当中最具自觉性的一个。他斥巨资创办的摄影杂志《摄影作品》,则是当时世界上质量最高的摄影杂志。他们还在纽约开办著名的“291画廊”,积极的向美国艺术界引进包括马蒂斯、毕加索在内的欧洲前卫艺术家,对美国现代艺术观念转变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被誉为“美国”现代艺术之父。

经典相机与大师杰作

这是一本以外国著名摄影家的创作为主线,融合摄影器材知识、摄影技术技巧和摄影观念思维的摄影书。

首先是书中所涉及的摄影教材都是一些在世界上频有影响的照相机品牌,有35mm照相机中的尼康、佳能、美能达、徕卡、康太克斯、潘太克斯、奥大巴斯等精品,也有中国幅120相机中的哈苏、玛米亚、勃朗尼卡、潘太克斯等等力作。其中所选择的近50款型号的相机,一方面考虑到它世界摄影领域中的流行性和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兼顾国内摄影和发烧友手中的普及率,因此对于国内摄影界有实在的参考价值。在介绍这些相机时,首先展开一些相机生产厂家的历史和品牌特色,帮助读者较为深入了解照相机后面的文化背景和技术优势。同时对书中涉及的相机作出肯定的评价,尤其是他们的与从不同之处,这样有助于参照对比,然而这必竟不是一本纯摄影器材的索引,因此,在器材的介绍中不强求面面俱到,主要突出个性,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接下来是书中涉及的摄影技术与技巧都是结合在器材知识中一起展开的。摄影家采用某些摄影技巧的过程,往往都是和照相机的实际使用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当他们将自己手中照相机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的时候,往往也是技术与技巧运用得心应手的时候。摄影科技的高速发展帮助摄影家创造出一个前所未有的创意天地,而各种技术与技巧熟练运用的过程,又反过来刺激摄影技术向前发展。然而换一个角度又可以发现,在拍摄的过程中,不一定要追求名牌高档的相机,正在书中提到的把握“好用、够用”的原则,对于今天的摄影爱好者甚至一般的专业摄影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书中所举的例子,也许有助于大家走出惟器材为上的误区,在器材使用、技术与技巧的运用上更上一层楼。

第三点也许更重要,就是摄影创作中心创意思维方式的培养与发展。“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摄影器材也是一样,通过书中介绍的数十位国外优秀摄影家的创作方式,我们可以清醒的看到,摄影的成功离不开得心应手的摄影器材,但更重要的是摄影家们在摄影时的思维方式和个性特点。离开了这一点,充其量只能是一个器材的发烧友而已。书中花了不少篇幅详细介绍了这些摄影家的摄影经历,一些经典作品的拍摄构思过程,以及完成这些作品所需要的技术手段,从而和器材知识、摄影技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相信会给大家带来一些新意。然而在阅读的过程中,大家千万不要反过来牵强附会理解,认为某位摄影家的成功就一定和某架相机或某件器材不可分离,或者你想拍摄出什么样的作品,就非要某台相机不可,这样又成了惟器材论。

基于上面这些原因,本书的对象可以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即适合摄影器材的玩家,也能帮助摄影的初学者增加必要的基础知识,更可以让具备一定基础的摄影者提高摄影创作能力和热情,甚至可以通过书中一百四十多幅精彩的摄影作品陶冶性情,品味图片时代的巨大魅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